注册 下载

为什么你有10年工作经验,却无人说你是专家?

许多人工作了许多年的人,除了脾气大了,性格倔了,和变得自以为是了,似乎什么都没有长进……他们喜欢听好听的话,听不进别人的忠言,总是用一副自以为了不起的姿态跟别人打交道……这样的人大量存在于我们的身边。别看他有10年甚至更长的工作经验了,可除了完成那些简单的日常活,其它方面的知识几乎是零……在此,讨论下,你认为这样的人是怎么造成的?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一个人?

2个回复

  • stockvaio 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,是人生最大的悲衰
    有人说主要靠经验,有人说靠天赋,但是大量的研究发现:不论是经验还是天赋,都不是成为专家的关键因素。

    经验并不能让你成为专家。

    任何一个工作10年的人都很有经验,但是他们大部分并没有做到领域内专家。NSEAD商学院有一项研究发现:比起只有少量经验的人,大体而言,更有经验的管理者并没有产生高效的效果。

    天赋也不能让你成为专家。
  • Jack 浪费时间叫虚度,剥用时间叫生活
    如何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。基本上大家觉得有两个方面:

    靠经验VS靠天赋

    但是,其实大量的研究发现:不论是经验还是天赋,都不是成为专家的关键因素。

    1、经验并不能让你成为专家

    任何一个工作10年的人都很有经验,但是他们大部分并没有做到领域内专家。NSEAD商学院有一项研究发现:比起只有少量经验的人,大体而言,更有经验的管理者并没有产生高效的效果。

    2、天赋也不能让你成为专家

    即使在国际象棋这样的高脑力活动中,研究发现,国际上一些排名靠前的大师,甚至在天生智力上低于普通人。

    那么什么决定了一个人可以成为顶尖的专家,并且做出领域内的卓越成就?有的人工作10年,仍然不是专家,而有的人2年时间,足够表现卓越!因为从表面上看是10年和2年的差距,实际上是10小时和1000小时的差距——因为真正决定水平高低的,并不是工作时间,而是真正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。

    这就导致了,一部分人只是在无意识地增长经验,在35岁之后就感叹力不从心;而另一部分人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,逐渐用更快地速度达到顶尖水平。更可怕的是,全球经济化和信息化的进程,更加速的拉开了顶尖水平和二流水平的差距。在过去,如果你羡慕邻居公司有个一流的销售员,每个月能拿100W的订单;不用担心,你只需要雇佣10个二流销售员就完了——反正质量差距可以用数量差距来弥补。而现在,如果通过互联网文案来营销,1个一流文案所创造的价值,1000个二流文案都无法弥补。

    再比如商业战略,一个顶尖战略专家1天创造出来的价值,可能是一个对战略似是而非的人一辈子都无法创造的。当数量越来越难以弥补质量的差距,顶尖水平的专家就会变成越来越稀缺的资源。所以,通过刻意练习来逐渐成为顶尖水平的专家,就变得越来越重要。

    那么如何刻意练习?

    1、避免自动完成

    自检问题:你今天的工作,是有意识地刻意提升,还是在自动完成?

    比如一开始学习驾驶的时候,你会去刻意地记忆如何换挡、如何刹车,当遇到情况需要刹车的时候,你就会回忆起刹车的要领(比如既要踩离合,又要踩刹车),并且在头脑中执行这个要领。

    然后,随着练习的增加,你做这些事情会越来越熟练。

    直到到了某个时刻,你遇到情况就会立刻刹车——这个动作是自动完成的,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刹车的。

    一旦进入了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,我们对驾驶技术的改善将会不断降低并最终停止。而真正想要达到专家水平的车手,从来不允许自己进入这种『自动完成』的状态——每过一个弯,他都会刻意去思考刚刚过弯用了什么技巧、表现得怎么样、应该如何提升。

    对于每一项工作,大部分人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,都会逐渐进入自动完成的状态。而真正想要成为高水平专家的人却在极力避免这种状态。

   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日常工作的所有事情,不论是沟通客户、改个公关稿件还是写一段文案,我们总是缺乏动力去超越自身极限,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。

    随着经验的积累,我们只不过是越来越熟练自己已经可以做到60分的东西,越来越可以自动的维持过去的水平,但是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顶尖专家。

   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在某个岗位上5年之后,就陷入了能力增长的瓶颈——因为他已经做到了60-80分,已经做得比周围人好,已经可以满足职位的要求。

    他们每天就是按照自动模式发邮件、沟通电话、管理文件,很少进一步去精进自己每天的工作。但是有的人却不满足于这一点,他们在把领域内的事情做到95分的时候,还不允许自己进入自动完成状态,非要刻意学习各种新能力,把它做到96分、97分、98分……即使,这个职位对他的要求只有80分。

    这些基础任务所有人都可以做到60分,但如果你想成为专家,那么在其他做到60分后进入自动完成模式时,你的机会来了——你要做的是精益求精,利用任务刻意练习刚学会的知识,避免自己进入自动完成模式。

    2、离开舒适区

    自检问题: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,是否离开了你的舒适区域,让你觉得需要付出额外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做好?

    人在面临任务的时候,心理上有3个区域:

    舒适区——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;

    学习区——稍微高出能力范围;

    恐慌区——远超现有能力范围。

    而刻意练习,就是想办法更多地让自己停留在学习区,想办法寻找难度高出现有水平的工作,或者使用自己仍然不熟练的技巧。

    而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,能力基本上很难成长。

    你可能对自己的领域很感兴趣(比如你热爱文案或者热爱商业分析),但是相信我,在任何一个领域内的刻意练习本身,都毫无任何兴趣可言——因为那意味着你需要经常去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,并且经常遇到失败、挫折。

    任何专业的刻意练习都意味着离开舒适区——学习大量的知识,寻找困难的任务,用着自己不习惯的方式大量训练。

    3、牺牲短期利益

    自检问题:有多长时间,你没有为了训练而牺牲短期绩效?

    绝大多数刻意练习,都意味着短期效果的下降——因为你在用自己不熟悉、不舒服的方式做事。

    比如你本来从用笔写字切换到键盘打字,一开始肯定是绩效降低的——估计刚开始你一分钟只能打5个字。但是持续地练习之后,最终你可以一分钟打80字,而这是写字永远也赶不上的速度。

    所以,如果总是追求短期绩效,总是追求这次能够把活尽快干完,就很难有刻意练习的机会。

    但是从能力提升的角度来说,训练会让一个团队成员利用一个非紧急工作,最大化地学习技巧、提升能力。在这种情况下,训练技能变成了工作的全部目标,而不是工作的附属品。(当然不能所有的工作都这样做)

    4、大量重复性训练

    自检问题:你在多大程度上,对某一项能力进行了大量重复性训练?

    练习和实战最大的不同,就在于对专项能力重复性训练的程度。

    在实战中,我们是用到所有的能力来完成一个职责——比如如果你是市场人员,你可能在一天内需要用到构思创意、检查策略、沟通乙方、撰写邮件等十几项能力。

    刻意练习,则往往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训练少数能力——比如你刚学习了扬长避短的战略思维技巧,就要试图在所有任务中锻炼该能力。

    而单纯的实战其实并不能持续地提高一个人的能力——没有一个足球运动员是每天的内容就是参加比赛。

    要想在某些领域刻意联系并最终成为专家,就需要对某些关键技能进行细分,并且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训练。而不是只去实战。

    5、持续地获得反馈

    自检问题:在我想刻意练习的领域,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得到反馈?

    反馈是指任何让你知道自己现在做的有多好,以及距离理想目标有多远的方式。

    比如一个练习任意球的足球运动员,反馈方式就是看看这一脚下去,能不能直挂死角。

    没有反馈的练习,就相当于没有球门,对天射门练任意球一样——无法通过结果来纠正和诊断自己的学习。

    所以,在你的刻意练习计划中,一定要加入持续的反馈。就像前面说的,刻意练习并不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情,如果缺乏反馈和激励,很少有人能够长时间坚持下去。
登录参与讨论

相关问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