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册 下载

大学毕业生是应该先就业后择业,还是应该先择业后就业?

毕业生常常面对着毕业后的工作问题,找一份工作不难,但是找一份合适而又满意的工作很难。所以,毕业生是先随便找工作,再慢慢考虑更好的,还是宁缺毋滥呢?

4个回复

  • 一般情况下,现在的好多学生都或多或少有这个疑虑。由于各大高校的扩招,大批的大学生开始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,学校面对学生就业也只能默认先就业再择业的状况,可是这样到底好不好,学生就业后发展会怎么样?我们通过详细的市场考察和分析后得出结论:如果先就业再择业,将来转行抉择也非常艰辛。因为有些人一开始就选错了,而自己又不知道什么才是对的,尽管有一两年的工作经验,可能你也积累了一些东西,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再择业我就能选择到自己适合的岗位。甚至有些工作根本就不是你所擅长的,所以你无法在这个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优势。导致了一级一级的“青蛙跳”在平级中选择自己最适合的,不仅错过了很多的机会,也走了很多的弯路,到最后不得不认命。
    所以如果你现在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,没有做好选择前的准备,大部分求职者基本上就会入错行,之后会发现过一两年还要去转,如果转的好慢慢就稳定下来了;如果转不好又重新回到了起点。从我们的咨询的经验来看,那个时候转行也基本上是一时兴起,并不科学,就是说没有剖析自己,和市场调查之前大家都是盲目的。
     
  • 对于即将走出校园,或者刚刚走出校园的你,推荐一本四年前的书《趋势的力量》。讲真,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“葵花宝典”,只要认真看完,完全可以解决楼主的困惑。

    1 行业与职业


    这个图大家有见过么?在走出校园前考虑过么?

    =>什么是行业?

    =>什么是职业?

    =>作为职场新人,行业与职业那个重要?

    =>图中的十字交汇点是什么?

    回答完书中的这几个问题,是不是就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起跑点了呢?对了!那个交汇点就是你今后开始努力奋斗的起点。而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你所选择的行业和行业中的某一个职位。

    (1)行业决定职业

    哲学中有一句话:内容决定形式。那么在行业与职业的关系中,孰重孰轻呢?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:如果将一个技术很棒的马车夫放在今天,他会有光明的前途么?很明显他会失业。所以在以内容为先的理论指导下,行业选择是我们就业的首要问题,然后在这个行业中再考虑需要从事的职业。只有这样,才可以不被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抛弃。

   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,职业是行业的衍生品,在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下,会有一些职业消失,比如说马车制造,珠算高手等,这些职业逐渐随着行业的没落而消失。同时会有一些新兴职业应声而起,比如说职业规划师,产品设计师,还有近几年火到没朋友的网红。

    所以我们说,行业是战略层的决策,职业是战术层的选择。只有战略层具备了巨大势能,战术层才能加速升值,实现其存在的意义。

    (2)行业的发展特点

    既然行业对于职场中的我们如此重要,那么掌握其规律无异于胸怀全局,逼近成功。我们再来看一张图:


    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会经历图中的四个阶段,书中作者将这四个阶段形象的称作:

    "跑马圈地,自由竞争,春秋战国,寡头垄断"

    当我们进入到一个行业的时候,个人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会随着这条曲线上下波动。所以选择何时作为介入点尤为重要。将个人能力与行业发展需要相结合,选择适当的时机入行,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说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    我们作为就业个体,一定要具备行业细分的前瞻性和长远的视角,着眼于未来10年高速发展的新型行业,把握时代趋势,紧紧抓住行业发展特点,顺势而为。

    2 克服个人发展选择的迷茫

    (1)自我因素

    书中作者将影响发展选择的个人因素分为了三点:性格特征,兴趣爱好和家庭环境。

    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在35岁之前是会随着环境、阅历而不断变化修正的。因此,从某些方面来说是我们选择的职业影响了个人性格。况且在职场中,85%的成绩是勤奋努力的结果,与个性没有必然联系。因此,性格特征的因素可以在选择中忽略不计。

    兴趣爱好是一个人的感情依托,只有当你真正的投入了精力,加入了感情,才可以称得上是兴趣爱好。这让我不得不想到,有些年轻人,往往是因为跟风去做一些事情,今天去研究个心理学,明天又想学习下沟通技巧,同样的每天忙忙碌碌,最后竹篮打水,在面临求职时仍然是毫无优势可言。而真正算得上爱好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欢,多一些执着,少一些功利,甚至是不计结果的专注。书中作者为了说明爱好的本质,列举了当年明月如何写出《明朝那些事》的事例,深深地触动了我。而根据感情依托的方向选取行业(注意:不是职业),是我们顺势而为的关键所在。

    家庭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是必然和现实的,并且是个人左右不了的。所以,即使存在影响因素,也是我们无法干预和考虑的。

    (2)外部环境

    既然自我因素中,只有兴趣爱好对未来发展有作用,那么,我想问下大家,你们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呢?有人认真的考虑过吗?在经过了漫长的16年应试教育后,你们心中有鲜明的感情依托吗?不仅仅是这方面,很多身处象牙塔里的年轻人在自我认知,擅长方向,价值观,成功导向甚至发展战略目标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缺失。这个不是个体现象,而是在经过高考的独木桥以后,我们的教育断档了。大家突然发现目标没有了,方向消失了,没有人还会在前面告诉你,应该怎么努力,应该往哪去做了。来吧,让我们今天就来正下三观,看看怎样走出迷失自己的困境吧。

    书中作者做了这么一个比喻,就业个体是一个赛马手,而从事的行业是你的赛马。要想取得好成绩,赛马手能力是必须的,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匹好马,那么好的行业以及细分领域的选择就至关重要了。即利用外部环境的优势来弥补自我因素的劣势,在成长中发掘自己的潜力,寻找发展的方向。同时需要注意,这一切仍然需要一个处于上升期的行业大环境,否则一切都是空谈。

    (3)战略选择秘籍

    说了半天新兴行业,上升期环境,如何判断呢?根据我们大学所学专业?NO!其实当大学设立这个专业的时候,他就已经不再是新兴行业了。否则比尔盖茨也不会辍学回家,开发出微软的核心技术,成为一代巨头企业。在这里,资本显示出其独特的力量,它才是真正的行业风向标。依此,作者提出了三个选择标准:

    -》标准一:选择行业前三名。

    优势:收入中等,职位缓慢上升,保证了中产消费水平。

    劣势:行业优势能否支撑一个人的职业生涯?一旦崩坍,个体如温水煮青蛙,难以再次翻身。

    -》标准二:选择未来行业。

    优势:企业小,有无限的发展空间。

    劣势:倒闭风险高。但个体可以依据“业内经验”在同行业内跳槽,寻找更好的出路。

    -》标准三:借力资本风向标。

    作者介绍了三个网站,供大家对分析资本的走向进行参考。投资界(trjcn.com),投资潮(investide.cn)和投资中国(chinaventure.com.cn)。

    3 如何择业

    克服了我们的自身迷茫,面对林林总总的招聘企业,我们如何择业呢?

    先择业,再就业?

    NO!如果没有选择就轻易就业,对于个体来说,机会成本会以指数级别上升到无以复加。作为没有根基的毕业生来说,无异于失去未来的灭顶之灾。因此,一定要有选择,有自己的思考分析后,再踏上就业征程。

    大城市or小城市?

    作者这里建议刚刚毕业的小伙伴们,可以选择从大城市入行,在积累了足够多的行业经验技能、人脉资源等储备后,向发展中的二三线城市转移,去打拼自己下一步宽广的职业天地。

    国企,民企,外企?

    现今的中国已然国际化,三种类型的企业差别已经日渐缩小。所以无论选择哪种企业,重要的还是在于行业的发展前景上,以及企业在所属行业的战略地位如何。

    是否要专业对口?

    前面说过,大学里面的专业学习至少是处于稳定期的行业。那么在择业的时候,仅仅片面地把目光集中在所学专业就是不可取的了。正确的做法是:以行业为中心,结合在学校中学习到的专业知识、技能,从而培养出自己的复合型能力,来适应新兴技术赋予时代的变迁速度。

    薪资高or薪资低?

    在30岁前,我们做出的最大投资应该是自己,让自己保持长期可增值的潜力,为后续的职业发展蓄力增势。所以,积累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新入职员工的重要目的,一时的薪资高低不应该成为择业的标准之一。

    考研,公务员,留学还是创业?

    这几个选择的基础在于出发点,只要是出于对自己投资的目的,为长远计划,而不是跟风为了一纸文凭的话,就是最佳的选择。

    而创业问题,对于职场新人来说,在知识储备,人脉机缘,风险承担能力,投资技巧掌握上往往都会有各种不足。作者建议先在成熟企业蓄势,等到你可以为自己创造工作机会的时候,创业的最佳时机也就到了。

    4 如何求职

    选择好了,下一步就是如何加入到千挑万选好的企业中去了。

    作者在这里介绍了一种方式:主动求职。

    所谓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。求职同样如此。首先要充分了解你心仪的企业,分析其在行业中的优劣势,结合自身的能力和技术,提前学习掌握其需求方向技能,将所有的“弹药”准备充分了,主动发起“进攻”,相信一定可以“攻城略地,一战成名”的!

    引入书中的一句话:

    在战略上打败别人的关键是,在最关键的地方投入最多的兵力!

    5 职业发展能量转化

    好了,终于办好了入职手续,这下可以大展拳脚,一展身手了吧~

    同样的,职场里同样也有相应的发展规律,顺应规律地计划自己的未来,就可以减少很多弯路的成本损失。

    这个规律就是:用“时间”换“经验”,用“经验”换“资本”。

    (1)“时间”换“经验”

    在工作的前5-10年,我们需要的是将大量时间投入到经验的积累上,作为个人发展能力的原始积累,这一步骤很艰苦但是很重要。因为经验只能依附在个人智慧中,离开了个体,毫无价值。所以,经验是你的,谁也抢不走,偷不掉。这时就要求我们拿出“苦行僧”的精神,踏踏实实的干活、学习、积累,等待厚积而薄发的机会。

    (2)“经验”换“资本”

    当你拥有了每天都在自动升值的经验,而经验又只存在于你的头脑里时,你就具备了做大事的前提了。

    =>>>>这样,我们就完美地从一穷二白的“穷学生”蜕变为坐拥丰富资源的“资本家”了。
  • 猴子的兵 一个人走路,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
    然经常听见很多人说“先就业 再择业”,但在我的观点里我是不认同的!不管你做什么事情总要找到自己喜欢的,这是目标。找准自己喜欢的再去做,才会觉得心情愉悦,得心应手!你还没毕业,想必都听说过第一份工作很重要这种话,所以,对于工作随便的乱找一通能达到什么效果呢?既然都要费时费力那么不如自己好好找一份自己热爱的?
    现在招聘网站这么多,全国的,地区的,都有很多靠谱的人才网站。人才市场也多,解放碑、龙头寺、沙坪坝等等!还愁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吗?我劝你还是去多投投简历,多跑一跑,找到自己喜爱的工作!
  • 刘大大 90后v
    首先,我们要先弄清楚“先就业、后择业”的真正含义。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,就业人数急剧增加,一方面社会提供的岗位不可能都是人人满意的大公司、公务员等,另一方面,大学生也已经不都是社会的精英。提出“先就业、后择业”,主要是号召大学生要根据社会的需求、自己的实际能力去找相应的工作岗位,而不是盲目攀高,也不是鼓励大学生盲目就业。是希望大学生在工作中不断积累,再选择更好的工作。很明显,这里的“先就业”是指先从基层工作做起,再选择更高层次的就业岗位。这才是“先就业、后择业”的真谛。 

    目前我们常听到的声音最多的就是“先就业,再择业” ,但我们认为,只有让“择业”与“就业”保持同步才是上上之举,具体的说,择业好了才能去就业。因为,先就业,后择业,很可能导致盲目地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找工作,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思考,更谈不上长远的规划,这样做的后果很有可能是人职不匹配的情况,直接后果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频繁换工作,三五年后仍业绩平平,结果耽误了职业发展的宝贵时间。 

    我们特别提醒,尽管竞争激烈,大学生还是应该树立先择业的 意识,出校门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必不可少。 只有这样,才能确保新人们职业的持续发展。
登录参与讨论

相关问题